【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是一種“腸胃疾病”?你聽說過“糞菌移植”嗎?
世界帕金森日
關注帕金森生活質量
● 今年4月11日是第25個“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題為“關注帕金森生活質量”。
●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65歲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發病率約為1%。
● 該病以肢體靜止性震顫、活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肌張力增高為典型癥狀,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后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殺手”。
手抖、動作慢未必是帕金森病
據介紹,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發病與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有關。常見的癥狀包括靜止時手、腳,或嘴不自主地抖動,肌肉強直,肢體活動緩慢、動作幅度變小。此外,該病還常伴有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看不見”的癥狀(非運動癥狀),如嗅覺減退、情感淡漠、焦慮、抑郁、便秘、睡眠質量差、記憶減退、出現幻覺等。且非運動癥狀往往先于運動癥狀出現。
手抖、動作慢就是帕金森病嗎?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神經科主任、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麗娟:
手抖雖然是帕金森病常見運動癥狀,但手抖未必就是帕金森病。
很多疾病可引起手抖,手抖、動作慢要定期觀察變化,有可能是帕金森病,也可能是帕金森綜合征,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建議到帕金森病?苹蛏窠浛凭驮\,排查原因。
最初3-5年內是用藥最佳時機
帕金森病主張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是,大部分帕金森病門診的病人,早期病人不到1/3,大部分都是中期以上!耙郧罢J為診斷早期帕金森病,癥狀不重,可暫不治療,但現在觀念改變了!蓖觖惥曛赋,帕金森病在最初的3-5年內是藥物治療的最佳時機。
帕金森病早期發展迅速,多巴胺丟失更嚴重些,及時治療可使大部分患者癥狀得到緩解;此外,帕金森病早期癥狀不重,只用少量藥物即可控制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早期治療“蜜月期”更長,更不易出現并發癥。
發病早期就得到合理治療,大多數患者運動癥狀能夠緩解,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甚至能夠堅持工作;發展到晚期才開始治療的患者,療效有限,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殘障。
治療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副主任、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玉虎主任醫師介紹,帕金森病治療方法比較多,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肉毒素治療、康復治療、照料護理等。
藥物治療
以前只有口服藥,現在還有透皮貼劑、吸入制劑等,還有更多新藥正在研發或正在做臨床試驗。新的治療藥物一般用于中晚期帕金森病,如果出現運動并發癥或左旋多巴抵抗癥狀或原有治療效果不好,就可以考慮用新的治療方式。
神經調控治療
包括腦起搏器、重復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等。其中,重復經顱磁刺激以前用于抑郁癥治療,現在可用于帕金森病治療,其改善非運動癥狀尤其抑郁癥狀效果很好。
糞菌移植治療
源于近幾年的發現,認為帕金森病起始的發病部位可能與腸道菌群有關,研究亦顯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紊亂,因此,做糞菌移植治療可能調整菌群平衡,緩解疾病癥狀。但目前還沒有公認很好的方案來進行糞菌移植,未來可能有很好的移植方案。
新藥一定更好嗎?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神經科主任、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麗娟:
帕金森病治療有診療規范和指南,對病人個體來說則強調個體化治療。同樣是帕金森病患者,用藥物種、用新藥還是老藥不太一樣,要根據患者運動癥狀、非運動癥狀的表現,以及年齡、職業、經濟承受能力等情況來選擇更適合患者個人的治療方式、藥物、劑量等。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從早診開始
帕金森病若沒有的到很好控制,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王麗娟指出,早診早治,規范個體化治療可減少遠期運動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要重視帕金森病的跟蹤治療。病情穩定時,建議3-6個月復診一次;疾病診斷早期藥物方案尚不穩定時,一兩周復診一次,必要時通過檢查判斷疾病程度、存在風險等,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也讓病人生活質量更好。
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早期診斷
帕金森病早期癥狀通常不典型,容易被忽略或誤診,及時到?凭驮\尤為重要。
2、早期治療
國際及中國的帕金森病治療指南均建議早期治療。
3、科學用藥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需在?漆t師指導下規律服藥,盡可能以小劑量維持治療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切勿自行換藥、停藥,以免造成撤藥惡性綜合征等嚴重不良后果。
4、均衡飲食
帕金森病患者沒有食物限制,但是,如果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需要進行相應的食物限制。帕金森病患者應營養均衡、食物多樣化,多吃谷類和蔬菜瓜果,補充鈣和維生素。
5、保持樂觀
帕金森病人本身合并抑郁、焦慮和睡眠障礙的比例較高,因此,患者應保持樂觀積極心態,把注意力轉向令人輕松的事物,減輕恐慌和焦慮感。應維持正常的生活和睡眠節律,保障充足睡眠,感覺疲勞時應適當休息。如有明顯焦慮、抑郁、失眠,要及時返院復診,接受專業醫生指導和治療。
6、堅持鍛煉
宅家不活動,可導致整體功能退化,病情容易加重。早期患者可選擇有氧訓練(快走、慢跑等),改善體能;晚期患者盡可能在照料者陪護和協助下離床,活動各關節,定時翻身,避免壓瘡、關節攣縮和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7、康復治療
對患者進行語言、進食、走路及各種平時生活訓練和指導,可改善生活質量。
專家介紹
王麗娟: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任醫師 科主任 所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
張玉虎: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任醫師 科副主任 副所長,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王麗敏: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廣東省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任醫師,病區副主任,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訪問學者,廣東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本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一切診斷和治療請遵從醫生的指導。如果還有其他疑問,您可以撥打免費長途電話400-6000-838進行咨詢,或者直接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