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0人醫護大數據!早起1小時患抑郁風險降低27%

              核心提示:

              32000人醫護大數據!早起1小時患抑郁風險降低27%

              1964年,一名17歲的叫蘭迪·加德納(Randy Gardner)的美國男孩兒打破了自愿不睡覺時間最長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連續11天25 分鐘(264.4 小時)不睡覺。

              但此后吉尼斯就不再提供這一類別的挑戰記錄了,因為它實在太危險——加德納在長期不睡覺期間經歷了極端的情緒波動,甚至產生幻覺。

              Randy Gardner

              監測他健康狀況的約翰·J·羅斯中校(Lt. Cmdr. John J. Ross)報告了加德納出現的嚴重的認知和行為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情緒化、注意力和短期記憶問題、偏執狂和幻覺。第十一天,加德納被要求從100開始反復減去7,當他在減到65時停止了。當被問到他為什么停下來時,他回答說他忘記了自己在做什么。他還是幸運的,因為被剝奪睡眠的老鼠會在幾周內死亡。

              很明顯,哺乳動物需要睡眠。雖然我們知道睡眠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我們對這些基因作用機制的理解仍然是模糊的。

              加德納在抵御睡眠時機體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失眠會影響他的情緒和思想?
               
              最近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發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了睡眠類型、在不同時間睡眠傾向的晝夜節律基因和人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小組解開并驗證了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并指出了一個看似過于簡單的解決方案:只要早起一小時,就能將一個人患抑郁癥的風險降低23%。這也是首批量化影響心理健康所需變化程度的研究之一。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1.0959
               
              隨著新冠大流行的暴發,人們不得不適應遠程工作和上學,但這一習慣導致許多人轉向更晚的睡眠時間。

              以前的觀察性研究表明,無論熬夜者(夜貓子)睡多久,他們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是早起者的兩倍之多。但是,由于情緒障礙本身也會擾亂睡眠模式,研究人員很難確定是不是晚睡增加了抑郁的風險。

              同時期的其他研究的樣本量都很小,依賴于單一時間點的問卷調查,或者沒有考慮到可能影響睡眠時間和情緒的環境因素,可能會混淆正在的結果。

              早在2018年,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Celine Vetter曾發表一項針對3.2萬名護士的大型長期研究,顯示“早起者”在4年內患抑郁癥的風險可能減少27%。

              但這引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早起的人?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早睡是否真的具有保護作用,研究人員從英國生物銀行或DNA測試公司23andMe以匿名方式提取了參與者的基因數據。他們隨后使用了孟德爾隨機化研究方法,利用遺傳關聯來幫助破譯因果關系。

              眾所周知,有超過340種常見的基因變體,包括所謂的“時鐘基因”PER2的變異,會影響一個人的睡眠類型,遺傳學可以解釋我們12%-42%的睡眠時間偏好。

              研究人員評估了多達840000人的這些變體的未識別基因數據,其中包括來自佩戴可穿戴睡眠追蹤器7天的85000人和填寫睡眠偏好問卷的250000人的數據。這讓他們對基因變異如何影響我們的睡眠和醒來的時間有了更細致的了解,可以精確到小時。

              在這些大樣本中,大約三分之一的被調查對象自認為是“早起的鳥兒”,9%是“夜貓子”,其余的處于中間狀態?傮w而言,受試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這意味著他們在晚上11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

              通過使用新的統計技術,他們企圖弄清楚那些具有早起者基因變體的人是否也有較低的抑郁癥風險?

              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顯示,睡眠中點(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之間的中間點)每早一小時,患抑郁癥的風險就會降低23%(每提前1小時睡眠中點的OR,0.77 [95% CI,0.63-0.94];P  =0.01)。當將分析限制在精神病基因組學聯盟嚴格定義的重度抑郁癥( MDD)個體時,這種關聯是相似的(OR,0.73 [95% CI,0.54-1.00];P = 0.05)。

               

              早晚睡眠偏好與重度抑郁障礙的關系

              這表明,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睡覺并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他們的抑郁風險就可以減少23%;如果他們在晚上11點睡覺,那么抑郁風險就可以減少約40%。

              研究尚不清楚那些已經早起的人是否可以從更早起床中受益。但是對于那些處于中間范圍或晚上范圍內的人來說,提前入睡可能會有所幫助。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睡眠、基因和情緒之間存在聯系?

              從表面上看,睡眠和情緒之間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就像加德納和他瘋狂的情緒波動一樣,或者你只需聯想到睡眠不好時的自己。

              其他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聯系。例如,失眠和抑郁癥之間存在著遺傳聯系。

              2018年,在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從參加陸軍評估服務人員風險和彈性研究 (STARRS) 的 33000 多名士兵身上獲得的DNA樣本,確定了可能引發睡眠問題的特定基因,并且還證明了失眠與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或 2 型糖尿病等身體狀況之間存在遺傳聯系。

              失眠與7號染色體上特定變異的發生有關。在歐洲血統的人中,9號染色體上也存在差異。例如,7號染色體上的變異與AUTS2接近,這是一個與飲酒有關的基因。

              失眠與7號染色體上特定變異的發生有關
              Genome-wide analysis of insomnia disorder. DOI: 10.1038/s41380-018-0033-5

              又例如,抑郁癥患者很難開始新的一天。在今年3月《情感障礙雜志》(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抑郁癥與整體活動水平較低有關,但對于30 歲以上的人來說,這種情況在早晨尤為明顯。

               

              因此,我們知道基因在影響睡眠習慣方面發揮著作用,而睡眠反過來又影響著情緒和心理健康。但仍有許多細節科學家正在努力解開。

              除此以外,另一個起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一個人的時間類型和晝夜偏好與社會不匹配。在一個朝九晚五的世界里,要成為一個“夜貓子”是很難的。

              同時,對于晚睡的人,他們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少了,更多地暴露在陽光下可能會有更多積極情緒。

              對于那些想要提前調整睡眠時間的人,Vetter提供建議道:“讓你的白天保持明亮,讓你的夜晚保持黑暗”,改變你的睡眠時間表是一回事,但或許它應該與白天更多的戶外時間和晚上更少的電子產品搭配。
               
               

               

              溫馨提示:

              本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一切診斷和治療請遵從醫生的指導。如果還有其他疑問,您可以撥打免費長途電話400-6000-838進行咨詢,或者直接聯系我們。

              • 沒有相關文章
              div class="hide">
              二維碼
              Nb廣州藥師
              電話
              微信掃碼咨詢
              二維碼
              Nb長沙藥師
              微信掃碼咨詢
              電話
              二維碼
              Nb杭州藥師
              微信掃碼咨詢
              諾本專科新特藥房-專科藥房資訊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