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肺癌是當今發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肺癌的治療通常會首選手術切除,但是在已明確診斷的肺癌患者中,僅有20%-30%患者能夠進行手術治療。而且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罹患肺癌后,常因體力狀況差,合并高血壓、冠心病、慢阻肺等基礎疾病,以至于不能耐受手術或不愿接受手術治療,甚至可能連傳統的化放療也不能耐受。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通過介入治療,已經可以有效地緩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然而介入治療的方式有許多種,患者及家屬又該如何選擇呢?
一、肺癌的經皮介入治療
肺癌的經皮介入治療技術:經皮消融技術,包括射頻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凍消融術、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HIFU),經皮化學消融技術,125 I粒子植入等。
1.經皮消融技術
腫瘤消融是針對某一臟器中特定的一個或多個腫瘤病灶,利用熱產生的生物學效應直接導致病灶組織中的腫瘤細胞發生不可逆損傷或凝固性壞死的一種治療技術。
(1) 射頻消融(RFA):是目前治療實體瘤應用最廣泛的消融技術。通過對靶區施以頻率200~500kHz的射頻電流,使局部組織發生高速震蕩摩擦產生熱能。
RFA的優點在于可以通過調節消融電極來保護鄰近臟器。
(2) 微波消融(MWA):在微波電磁場的作用下,短時間內達到60~150℃的高溫,從而導致細胞凝固性壞死。由于輻射器可將微波能集中在一定范圍內,所以能有效地輻射到所需靶區。
MWA的優點是消融時間短、消融范圍廣,適合治療鄰近大血管的腫瘤。
(3) 冷凍消融:氬—氦冷凍消融是目前比較成熟的冷凍治療技術。其原理是高壓氬氣可以冷卻至-140 ℃,氦氣可使-140℃迅速上升至20~40℃,通過這種溫度梯度的變化可以導致靶組織蛋白質變性、細胞內外滲透壓改變和“結冰”效應造成細胞裂解和微血管栓塞引起組織缺血壞死等。
冷凍消融的優點是形成的“冰球”邊界清晰,易于監測,可應用于鄰近危險臟器的肺部腫瘤。冷凍消融較少引起局部疼痛,可用于腫瘤距離胸膜≤1cm或有骨轉移引起骨質破壞的腫瘤患者。
由于治療過程中消耗患者血小板,對于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冷凍消融。
(4)高強度超聲聚焦治療(HIFU):原理是將超聲波進行聚焦后,穿透到人體內,通過超聲波所產生的能量來消滅腫瘤組織。
將能量密度較低的超聲波匯聚至體內的腫瘤部位,利用焦點處超聲波的熱效應,在靶區形成60℃以上的高溫,導致蛋白質變性及組織細胞凝固性壞死或不可逆的嚴重損傷,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它的優點在于超聲波可以較為安全的穿透身體,聚集在體內腫瘤部位,對身體損傷小。
2.經皮化學消融技術
通過皮膚經穿刺針將化學藥物注射到瘤體,包括無水乙醇、低滲化療藥物及免疫調節劑如白細胞介素-2、高聚金葡素等,引起腫瘤組織壞死、液化,使瘤體縮小甚至消失,減輕患者的壓迫癥狀,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肺部孤立性腫塊尤其是靠近肺表面的腫塊均適合腫塊內注射治療。
3.碘125粒子植入技術
碘125是碘元素的同位素,碘125在其衰變過程中能夠持續釋放低劑量的γ射線直接作用于DNA分子鏈,導致DNA鏈的斷裂,引起細胞損傷和凋亡。
其優點包括:
能量較低,對正常組織損傷較;
由于125 I半衰期較長、持續暴露,局部治療效果較外照射好。
肺癌的經血管介入治療分為經體動脈介入治療和經肺動脈介入治療。
1.經支氣管動脈化療藥物灌注術(BAI)
指經皮將導管超選擇插管至肺癌的供血動脈內(多為支氣管動脈),一次性或保留導管持續灌注化療藥物。由于BAI將化療藥物直接注入腫瘤供血動脈內,使血藥濃度快速達到高峰,僅使瘤區的藥物濃度成倍增加,但不增加外周藥物濃度,減少了外周組織的不良反應。
另外,由于BAI時局部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率較低,從而使瘤區游離藥物濃度增高,進一步增強了化療藥物的抗腫瘤作用。
2.經支氣管動脈栓塞(BAE)
3.支氣管動脈化學栓塞術(BACE)
指經皮將導管選擇性插至肺癌的供血動脈內,灌注化療藥物,然后進行栓塞。這樣不僅可阻斷腫瘤血液供應使腫瘤缺血壞死,而且還可使腫瘤組織內藥物較長時間保持高濃度,而高濃度抗癌藥物不但能阻止癌細胞合成,還能產生細胞毒性作用,進一步破壞癌細胞。
大量臨床試驗也證實支氣管灌注化療栓塞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明顯高于單純支氣管灌注化療,并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
相比經體動脈(多為支氣管動脈)介入治療而言,經肺動脈介入手術難度較大,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如導管經右心室可能刺激心臟導致心律紊亂,甚至心臟驟停,且研究表明單純肺動脈介入治療和支氣管動脈聯合肺動脈雙介入治療并不能提高治療有效率及延長患者生存期。
若瘤體壓迫或侵犯上腔靜脈、鎖骨下靜脈、頭臂靜脈,導致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一系列癥狀、體征,如發紺、上肢、頭部和頸部水腫、呼吸困難、咽喉痛、咳嗽、聲音嘶啞及吞咽困難,更嚴重者可導致腦水腫、頭痛、意識模糊甚至昏迷、猝死,稱為上腔靜脈綜合征。
三、介入療法適用于哪些患者?
介入治療并非適用于所有患者,哪些患者適合應用介入療法呢?
介入治療的適應癥:
已經失去外科手術治療的中晚期肺癌者;
無法耐受外科手術的肺癌者;
外科手術有難度的肺癌,術前進行介入治療,以短期縮小腫瘤后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以減少手術難度并提高療效(相當于外科手術術前的新輔助化療);
肺癌合并咯血者,可行灌注+栓塞術,達到抗腫瘤和止血的雙重療效;
不能耐受全身靜脈化療的患者,特別是老年肺癌患者;
對于可耐受全身靜脈化療劑量的患者,可行血管內介入化療+補充劑量靜脈化療,以增加局部治療效果并保證全身劑量;
中央型肺癌、動脈血供豐富和巨大的周圍型肺癌療效更佳。
介入治療的禁忌癥:
惡病質或心、肺、肝腎功能衰竭;
高熱、嚴重感染或白細胞計數明顯低下(低于3×10^9);
嚴重出血傾向和碘過敏等血管造影禁忌。
本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一切診斷和治療請遵從醫生的指導。如果還有其他疑問,您可以撥打免費長途電話400-6000-838進行咨詢,或者直接聯系我們。